少儿学古琴︱摆脱模仿 功夫在琴外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2-01-17 15:28
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,更是一种文化。
对小琴友来说,仅仅把琴当作一种表演性乐器,从而停留在机械性的练习以掌握琴的演奏技巧是非常可惜的,不仅容易陷入模仿的怪圈,止步于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,更令人遗憾的是难以达到“音与意合”的境界,乃至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与志意。
唐代琴家曹柔曾作《指诀》:“左手吟猱绰注,右手轻重疾徐,更有一般难说,其人须是读书。”小朋友学琴时不仅要在筑牢基础、掌握技巧等方面下苦功,随着年龄的增长,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、审美趣味与道德情操。想要更好地领略那些美妙的“味外之旨、韵外之致、弦外之音”,做到“音与意合”,只磨练演奏技巧或者只读书都是远远不够的。小朋友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,家长在督促孩子的学业之余,可以带着孩子多多外出游历,感受自然、感受文化、感受社会,培养观察的兴趣;也可以多接触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,比如带着孩子听听音乐会,看看话剧,逛逛博物馆、美术馆等等,感受艺术的多样性。根据我个人的体会,多游览些名山大川对理解和勾勒乐曲中的“画面感”很有帮助。在苦练演奏技巧之余,想要摆脱模仿、突破瓶颈,可以考虑从丰富孩子的阅历、提高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。积累知识,也要内化知识;丰富阅历,更要沉淀阅历。小琴友要学会结合所学、所见、所感、所悟,慢慢尝试着理解每首琴曲的深厚意蕴和哲理意趣,领会曲子的意境、韵味与独特内涵,感受琴的文化魅力,从而更好地对琴曲进行诠释。